“医生,我家孩子6岁,体重40斤,得了支原体肺炎,您给开了阿奇霉素,这一天一次,一次到底该吃几袋啊?这药名儿怪多的,希舒美、泰力特、芙琦星……看得我眼花缭乱,剂量搞错了可咋办?”相信这是许多家长在拿到阿奇霉素处方时,心中都会产生的疑问。儿科用药,剂量准确至关重要,6岁40斤一次吃几袋阿奇霉素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。这里面的门道,咱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。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阿奇霉素,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一些基本信息:
关键信息 | 详细说明 |
药物类型 |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(非激素) |
购买渠道 | 处方药,需凭医生处方购买 |
儿童常用剂量 | 通常按10mg/kg/天计算,首日剂量加倍,具体遵医嘱 |
很多家长一听孩子要吃抗生素,一反应就是“消炎药,伤身体!”其实,阿奇霉素可不是单纯的“消炎药”。往深了说,阿奇霉素是一种抗生素,专门对付细菌感染。它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作用,就像给细菌的生产线“断电”一样。常见的呼吸道感染,比如支原体肺炎、扁桃体炎,以及一些皮肤软组织感染,都可以用它来治疗。但是,阿奇霉素对病毒性感冒、流感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是没啥用的,用了也是白用。就像你拿扳手修电脑,那是不得行的噻!
说起阿奇霉素,它有很多“马甲”,比如希舒美、泰力特、芙琦星、丽珠奇乐等等。都是阿奇霉素,只是厂家不同,商品名不一样而已。 6岁40斤一次吃几袋阿奇霉素,关键还是看儿科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开的药,以及相应的剂量。
关键时候来了,咱来算算6岁40斤一次吃几袋阿奇霉素。儿科医生通常会根据孩子的体重来计算阿奇霉素的剂量,一般是按10mg/kg/天来算,一天剂量可以加倍。40斤的孩子,大概是20公斤左右。一天的剂量就是20kg 10mg/kg = 200mg。如果医生开的是阿奇霉素干混悬剂,规格是1g/袋,那么你需要根据浓度来计算。举个例子,如果1g干混悬剂配成50ml的溶液,那么每毫升就含有20mg的阿奇霉素。200mg的剂量,就需要10ml的溶液。具体几袋,需要看每袋干混悬剂配制后的浓度。 换句话说,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,或者直接问医生和药师!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!
而且,一般阿奇霉素干混悬剂较好在饭中服用,这样可以减缓对胃肠道的刺激。毕竟,有些孩子吃了阿奇霉素会恶心、拉肚子,提前做好预防总是好的。 6岁40斤一次吃几袋阿奇霉素,这个真不能随便算!
很多家长会问,自家孩子得了银屑病,也就是老百姓说的“牛皮癣”,能不能用阿奇霉素来“消炎”呢? 往深了说,银屑病和细菌感染的关系不大,它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。阿奇霉素作为抗生素,对银屑病是没啥用的!就像用钥匙开锁,你非要用锤子砸,那肯定不行啊!银屑病需要针对免疫系统的治疗,比如外用激素、维A酸类药物,或者口服免疫抑制剂,甚至生物制剂。
银屑病这玩意儿,中医上叫“白疕”,不传染,但是有遗传倾向。如果父母一方有银屑病,孩子得病的几率大概在10%-20%。如果父母双方都有,那孩子得病的几率就更高了。银屑病的主要表现就是皮肤上出现红色的斑块,上面覆盖着银白色的鳞屑,还特别痒!尤其到了冬天,更是容易加重。 6岁40斤一次吃几袋阿奇霉素,对于银屑病尽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!
阿奇霉素虽然“能打”,但也不是“啥都可以土方法”。现在细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,滥用抗生素只会让细菌变得更强大。 据说,有些地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都超过90%了!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,对症下药,千万不要自己随便给孩子吃。而且,阿奇霉素和其他药物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,比如和复方甘草片一起吃,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;和辛伐他汀一起吃,可能会损伤肝脏;和地高辛一起吃,可能会引起中毒。 换句话说,用药前一定要告诉医生孩子正在吃的其他药物!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,孩子们都在茁壮成长。但是,面对疾病,我们不能掉以轻心。用药安全,责任重于泰山。 阿奇霉素这事儿,该怎么看待呢?
温馨提示一下,6岁40斤一次吃几袋阿奇霉素,一定要遵医嘱!围绕“阿奇霉素”,下面是3个小问题,希望能帮到大家:
1. 阿奇霉素是激素药吗? 不是!阿奇霉素是抗生素,主要针对细菌感染。
2. 阿奇霉素可以随便买吗? 不可以!阿奇霉素是处方药,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。
3.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大吗?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、腹泻,但也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不良反应,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关于银屑病,给各位家长两点建议:
调整心态: 银屑病虽然不传染,但会影响孩子的外貌,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卑。家长要多关心孩子,鼓励他们积极面对,可以带他们参加一些病友互助组织,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
保养皮肤: 银屑病患者的皮肤通常比较干燥,容易瘙痒。家长要给孩子勤涂润肤剂,保持皮肤湿润,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护用品。
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!也希望所有的银屑病患者都能积极治疗,拥抱美好生活!
一位病友妈妈说:“我家孩子得了银屑病,一开始我特别焦虑,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。后来,我加入了病友群,发现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,我们互相鼓励,一起学习,慢慢地我也接受了现实,开始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。现在,孩子的病情控制得很好,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!”